考研的导师(考研的导师是怎么选的)

考研的导师,考研的导师是怎么选的

我们知道,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其知识来源的指向性特别集中。

而研究生要想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主要还是依靠导师以及指导小组的少数成员。

因此,一位导师学术水平的高低,往往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优劣呈正相关。

实际上,老师传授给学生的,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东西:

一是有限的知识;二是高效的方法;三是广阔的视野。

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一样,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具有传播文化与知识的技能,还要懂得应该按什么规律传播文化与知识,而且还要会如何创造性地传播文化与知识。

正所谓“成才先成人”“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 。

导师在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成功之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大概可以总结为三条:

第一条,研究生在校从事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导师指导与帮助下完成的,研究生对导师有一种信任和崇敬的心理,所以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具有权威性;

第二条,研究生与导师接触频繁,彼此之间更加容易建立起感情联系,导师的思想作风、道德修养、处世哲理、治学态度以及成才之路,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具有感染性;

第三条,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上的长处与不足,一般都会比较了解和掌握,从而可以根据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培养计划,能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由此看来,导师们正是从各个不同角度上直接或问接地对研究生进行着持之以恒地感化和熏陶导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导师的地位不可替代。

那么,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最完美的导师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01 导师要能“慧眼识珠”

古人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做一流的导师,就要能够以深邃的科学眼光判断和鉴赏人才,具备慧眼识英才的功夫。

研究生在入学之前,一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志趣,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就千差万别,再加上一部分和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适宜自己特点的独特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而导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一眼定乾坤”,做能够相“千里马”的“伯乐”,还应该相马有术,善于识别学生的类型,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使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朝最捷径走。

科学巨人法拉第,在14岁前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著名化学家戴维看上并聘用。在戴维的悉心指导下,法拉第才华毕露终于成就为世界极的科学家。

这应该可以算是导师会“识”的典范吧!

02 导师要能“循循善诱”

像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广揽天下优秀人才而育之,强调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为中轴;以激励探索性、创造性,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而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作为一名称职的导师,必须紧紧把握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在“导什么”、“怎样导”上多动脑筋、狠下功夫、肯想办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培养研究生要坚持的一点就是不能再用“先生讲、学生听”的方式,研究生要以自学为主,导师则要加以导引和启发。

一般来说,导师都有多年的科研经验,具备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他的高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看能不能帮助研究生建立起自己的规范和格局。

所以,导师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上应该注重方法的指导,做到循循善诱,而非单纯的具体知识地灌输;应该引导研究生沿着正确的科研方向前进和发展,帮助我们少走或不走弯路,尽快到达理论和科技的前沿,成为有力的助手和新生力量。

总而言之,导师要把自己放在“帅”,而不是“兵”的地位上,要当好一名导演而不是主演。

我国古代《学记》强调老师对弟子应当“开而弗达”“强而弗抑”“道而弗牵”;

国外许多教授也主张对研究生“Show him the way”“Develope his capacity”“Don't draw him”。

这些经验言简意赅、异曲同工,不失为导师“导”的要诀。

03 导师要能“为人师表”

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或者淡化这一首要任务。

作为一名导师,不能一心只顾自己的科研成果,把所带的研究生撇在一边,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更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名利,却不愿做默默奉献的人梯,这样的导师都有名无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问是知识,也是修养。

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导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要达到上述的教育效果,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

它包括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政治素质是精神支柱、是灵魂,决定着一个人的信仰、制约着道德、影响着心理。

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者本身政治素质的示范影响。教育人的道理一半是讲出来的,一半是做出来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者首先要做到。

研究生虽然年龄基本上都在22岁之后,但人生观、价值观仍处在最后形成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我们总在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和吸收的东西。

导师的言行一致会激发学生的倾慕感和趋向性。因此,导师的全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所言所行,对研究生起着榜样的作用。

04 导师要能“识途定向”

“师生情长,教学相长”,这是付出与汲取相统一的过程,是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的过程。

一位导师曾对师生双方的长处和短处作出了一个精辟的概况:“导师识途,学生善走”。

导师知识面宽,站得高,看得远,熟知学科前沿,因而善于在“定向”与“选题”上作指导;

导师经验丰富,懂得方法论,因而善于“指径”与“授法”

而研究生呢?

我们精力充沛,风华正茂,在获取信息、实验计算、动手处理实际问题上胜过中老年;

我们思想活跃,不拘成法,牛犊之见往往能解老马之困。

一个识途,一个善走,结合起来就相得益彰,达到超凡互动的效果。

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研究所的魏宏远教授,曾生动地形容道:“满足于自己的一孔之见,闭门造车。只会固步自封。学问犹如武术,多找高手过招,学人之长,才会迅速成长”。

导师要敢于不断从学生那里吸取新思想、新信息,以保持自己的指导和主导地位。

其实,在“桑榆犹未晚,桃李正芬菲”时,和青年人在一起学习思考,导师们自己出仿佛变得年青了,而不知老之将至也!

韩愈也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作导师的只是当人梯和引桥,让后来者能爬得更高和走得更远。

我们应当把研究生超过导师,看成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就后继无人,“博士”和“硕士”也渐渐变成“窄士”“狭士”了。

研究生导师,只是一个聘用的岗位而不是终身的职务,它并不代表固定的为人和学术层次,更不可能成为永久的称号。

我们要尊重和信任导师,导师们也要做到能够承受得起这份尊重和信任。

只有这样,研究生的教育才会拥有一片明朗的晴天!

考研的导师(考研的导师是怎么选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北京考研网 » 考研的导师(考研的导师是怎么选的)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